查看原文
其他

车河之路:在青山绿水间逐梦乡村振兴

大同日报 2022-05-1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乡土记忆,千百年过去,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恬淡乡村生活,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仍旧是一种精神归宿。



穿过蜿蜒却平坦的山路,石墙青瓦的乡间别墅出现在眼前,暖暖的阳光照在一张张笑脸上,村子里处处闪耀着幸福的光芒……虽是深冬时节,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有机社区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2014年以来,灵丘县车河有机社区以有机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车河村27平方公里区域的道路、农田、村庄等进行景观化改造,打造出以度假养生、田园休闲、山地运动为核心功能的山水田园度假区,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穷山沟蜕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寻找到一条现实路径。



8年的实践和探索,让“车河之路”成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基础。


小村庄  大蝶变


2013年,穷得叮当响的红石塄乡上、下车河村均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破房、陋锅、烟灶火”是当时村里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农民人均年收入多年来始终在2300元左右徘徊,即使在乡里也只能排到中下水平。“过去我们村年轻人结婚是个老大难问题,女孩子都想远嫁外村,男孩子找对象都不敢提自己是车河人,一说肯定吹灯散伙,车河在灵丘县真是穷出了名。”回忆起当初,村民王金不由地发出阵阵感慨。


也是在这一年,灵丘县决定率先探索一种联合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工商企业“三位一体”的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上、下车河村位于灵丘县南部山区,山好、水好、空气好,气候环境适宜,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基于这些特点,2014年,灵丘县经过多方调研和科学论证,将上、下车河村合并,成立了“车河有机社区”,按照中国规划研究院和易兰国际设计事务所编制的车河有机农业社区建设规划,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尝试。



在车河社区建设过程中,上、下车河两个村庄联合成立了全体村民参加的农业合作社,又与帮扶企业组建了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坚持“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变、承包面积和承包期不变、国家对农户补偿利益不变”的前提下,车河社区实行土地全流转政策。此外,有机种植、养殖等项目盈利后合作社可获得30%的分红,企业用工也要优先使用两个村庄的村民。


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车河社区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村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以及公司盈余分红收入,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1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6万元。



除了有机农业,车河社区还规划了旅游、就地城镇化、三产融合等项目。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投入资金,铺设天然气管道,整修田间道路,新建新型农居65套作为村民安置房,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如今

旅游接待中心、有机餐厅、民俗博物馆和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梦幽谷”“冰雪缘”等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亲水鱼庄、康养中心、听溪谷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2018年,“车河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3个典型案例之一,登上“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并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每到节假日,县城乃至大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便慕名来到车河社区,品尝有机乌鸡蛋、大青背山羊肉、有机蔬菜,呼吸山里的纯净空气,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村民不出家门就挣上了住宿、餐饮钱。


数载磨励,终结硕果

车河,这个隐在深山人未识的昔日荒村穷壤一举蜕变成了钟灵毓秀的有机生态村,书写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传奇。


生态美  村民富


今年12月6日至7日,第八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如约而至。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有机农业、生态环境知名专家学者再次相聚古都大同,围绕“全域有机农业与县域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共话有机农业发展,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8年来,伴随着车河论坛的一次次成功举办,灵丘县有机农业也一步步发展壮大。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灵丘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围绕倡导有机健康生活、建设新型有机社区、带动就地城镇化,突出试点示范,体现综合配套改革,闯出了一条以良好生态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激活了县域生态潜能和农村沉睡资源,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致富通道。


车河的示范效应是激动人心的,然而如何避免复制车河发展模式时出现同质化、碎片化的现象呢?灵丘县在村庄建设中推行了设计师驻村服务工作制度,以每年一届的“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为平台,邀请日本、瑞典、德国等国外专家学者和中国台湾地区设计团队、本土设计单位共同研讨,因地制宜编制设计方案。为避免千村一面,设计师深入研究村庄的肌理和文化内涵,坚持好房不拆、好景不毁、好料不弃,从各村传统的建筑、道路、围墙栏杆、农田、农具等实物中,提取主要乡土元素融入设计中,把秀美的风光、独特的文化、红色的印迹融入建筑风貌,打造具有灵丘特色的乡村风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当游客从800多米长、仅容一车通过的红沙岭隧洞中穿出,看到眼前的云岩泉涧、溪水人家,很难不想到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这里是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因山势如塔、桃花满坡得名,是典型的交通闭塞之地。2017年,独峪乡组织实施花塔景区提档升级项目,以“世外桃源、花塔人家”为主题,打造民俗特色村,修建了凉亭、景观坝、长廊、软桥、农家采摘园、石头栈道、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设施,形成了生态采摘、乡村慢生活体验、旅游活动、度假休闲4个旅游板块。吃上了“旅游饭”的村民们高兴地说:“过去是守着好风景过着穷光景,现在好风景就是我们的钱袋子。”



莽莽太行之中,唐河蜿蜒流过。在唐河峡谷末端,灵丘县上下北泉村以“回归田园、融入生态”为主题,引进大型实景演出《山水北泉》,以山水景观做舞台,通过山风、水赋、织韵、耕曲、荷趣、泉之梦等章节充分展现当地的农耕文化,展示劳动人民创建美好家园的动人场景。“两个月演出了43场,游客超过6万多人次。”回忆当年的演出盛况,村民们依旧激动不已。欣赏荷花、快乐采摘、体验农家生活、观看实景演出……随着村里可体验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来自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地的游客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古色古香的砖混结构二层楼,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窗户,汉白玉跨河桥,河岸边彩旗迎风招展,游客络绎不绝……立足毗邻平型关景区的优势条件,灵丘县东河南镇小寨有机社区则瞄准红色资源,倾力打造集红色旅游、民俗旅游、非遗传承、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景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借势“有机农业+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如今的灵丘县已经实现了从国定贫困县到“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8年前,对于车河村的普通农家来说,“有机”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如今,即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也会自豪地逢人便夸:“俺们这里的东西可好吃哩!不用化肥不喷农药,有机的,认证过。”



从一个村的试点,到全域全产业链;从改造一个穷山沟到建设国家有机农业公园……灵丘县从车河村出发,循着有机农业的方向,在“吸引人”上挖潜力、在“留住人”上做文章、在“促增收”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了实处。




©大同日报出品记者 | 申   力责编 | 张奇玢审核 | 邓   琳监制 | 刘双英

●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卢东亮主持

● 选出好干部,配强新班子!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会议召开
● 张强赴大同市部分大数据企业调研,强调了这些重点


点分享点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